1821(道光元)年正月,原任台灣海防同知的姚瑩,貶官到宜蘭擔任噶瑪蘭通判時,將從台南前往宜蘭的旅途見聞寫成〈臺北道里記〉,曾提到汐止(水返腳),指為小村市。並稱『水返 ...
汐止歷史發展沿革 汐止歷史的發展沿革,依照命名先後,可以分為峰仔峙時期、水返腳時期以及汐止時期三個階段。峰仔峙時期從平埔族凱達格蘭族在基隆河北岸建立峰仔峙社開始,歷經西班牙、荷蘭、明鄭統治直到清領初期,乾隆年間,漢 人在基隆河南岸(今中正路老街)建立的村莊仍稱為峰仔峙庄。1808(嘉慶13)年,清廷在汐止設水返腳汛,置外委一員,為汐止設官治理之始,也是水返腳地名登場之時,在此之前即稱為峰仔峙時期。水返腳的稱呼,歷經清朝中 葉及末期,直到日治時期的大正9(1920)年,實施都市計劃,並將水返腳改為汐止,從日據時期的汐止街,光復後改稱汐止鎮,後來升格為汐止市,隨著新北市改制為汐止區,一直沿用至今,都稱為汐止,因此這一時期稱為汐止時期。
峰仔峙時期
汐止的歷史發展甚早,在十七世紀初期荷蘭人佔領台灣之前,屬於平埔族的凱達格蘭族即在汐止的基隆河北岸(鄉長里一帶)建立峰仔峙(Kypanas)社,過著半獵半耕的生活。1624(明天啟4)年荷蘭人佔領台灣,勢力似乎不及 於台灣北部。1626(明天啟6)年為西班牙為與荷蘭勢力抗衡,進據基隆築聖薩爾瓦多城(San Salvador)。1628(明崇禎元)年西班牙在淡水築聖多明哥(Santo Domingo),兩地之間以航海往來。1630(明崇禎3)年為開闢淡水至基隆的陸路 交通,從淡水溯基隆河而上,沿途經毛少翁(社子)、錫口(松山)、峰仔峙(汐止)、暖暖到聖薩爾瓦多(基隆),峰仔峙(汐止)成為淡水至基隆交通往來要地。1642(明崇禎15)年佔領台灣南部的荷蘭人興兵北上,驅逐西班牙人,結束西班牙的統治。根據荷蘭文獻的記載,西班牙人統治時期政教勢力已及於汐止,而且西班牙對峰仔峙社原住民頗為暴虐,會凌辱婦孺,毀損田園、燒毀房舍與艋舺舟。荷蘭人統治時對於歸順的凱達格蘭族峰仔峙社維持友好關係,在1642年的 資料記載,峰仔峙社糧食豐富,種植甘蔗、甘藷、紅米、白米,會駕艋舺舟沿基隆河出海採捕魚、蛤、野菜,吃鹽漬生魚,獵捕動物,但不敢殺也不敢吃雞。由荷蘭時代的番社戶口表來看,峰仔峙社算是中型的番社,受分布 在松山內湖一帶的里族大社頭目管轄。1947年調查計有120人,1655年時有100人,人數維持在百人以上。
峰仔峙社所在地,約略在今基隆河北岸鄉...
【嘉義縣東石鄉國小排名】港墘國小
「港墘國小」位於嘉義縣東石鄉,為港墘國小小學,地址在嘉義縣東石鄉港墘村64號,以下為「港墘國小」詳細資料:學校名稱:港...